盘点2023:内蒙古农牧业10大科技成果
一、肉羊新品种—“华蒙肉羊”
该成果是以“白头杜泊羊”为父本,“小尾寒羊”和“蒙古羊”通过级进杂交形成的“寒蒙 F2 代群体”为母本,经历了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等培育技术杂交而成,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能稳定,适合我国北方农区和农牧交错区气候条件的舍饲、半舍饲绵羊新品种。具有体格大、繁殖力高、肉用性能突出、适应性强等特点,成年公羊平均体重 102.16±8.47 kg,母羊 78.60±8.32 kg,母羊常年发情,初产母羊平均产羔率 194.07 %,经产母羊平均产羔率242.26 %。2023年11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新品种现场核验。
二、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双肌肉牛”
内蒙古大学长江学者李光鹏教授团队,历经十五年不懈努力,通过分子设计、体细胞克隆、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创造性培育出“双肌·蒙古牛”、“双肌·鲁西牛”和“双肌·西门塔尔牛”三个新品系。在生长速度和产肉率方面,“双肌肉牛”的生长速度比原品种提高20-30%,产肉率提高15-25%。优化了我国黄牛耐粗饲、抗逆性强与肉质好等优点,改善产肉性能差的问题,将黄牛养殖从“役用为主”转变为“肉用为主”成为可能。该成果获得农业农村部的认证,并得到了“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评价。
三、“巴麦”系列小麦新品种
“巴麦”系列是具有独特品质的高产硬质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高附加值的特点,巴麦12号、巴麦20号优质强筋、面条品质突出,适合用于高端面粉及配粉、高端面条、拉面及延面生产。巴麦13号是“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3个国审品种之一,2023年万亩连片大面积示范收割机实收测产亩产为1366.92斤,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小麦大面积示范实收测产高产纪录。近年来,“巴麦”系列小麦新品种被河套地区中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订单应用,订单收购价格达到1.8元/斤,远高于市场小麦价格,大幅提高了小麦种植比较效益。累计在西北地区推广示范300余万亩,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总计增产3亿多斤,总增收产值4.5亿多元。
四、马铃薯新品种—“内大1号”
“内大1号”以“Russet Burbank”为母本、“Huinkul Mag”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是炸条加工型品种,适宜在北方一作区内蒙古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和浩特,河北围场等地春季种植。生育期75天,早熟,可提早15~30天,能够在加工企业5-8月份原料短缺期上市,块茎椭圆形,麻皮,黄皮白肉,干物质含量20.4%,还原糖含量0.09%,淀粉含量17.9%,蛋白质2.67%,维生素C含量8.51 mg/100g。油炸品质佳,薯香味浓。2023年9月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登记。
五、食用向日葵全程机械化高效节本生产技术模式
针对产业养分管理粗放、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等瓶颈问题,揭示食用向日葵养分需求规律,构建养分专家系统。链式突破食用向日葵机械化难点,研发、融合多项农艺技术和农机装备,总结形成机械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清选加工系列技术。2019~2021年累计推广技术模式353万亩,有效解决了食用向日葵生产瓶颈问题,总经济效益99627.40万元。技术模式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等奖项,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向日葵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
六、北方退化农田风蚀防治与地力培育关键技术
围绕风蚀阻控、地力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3大难题,历经9年联合攻关,揭示了风蚀对耕层地力退化的作用机理,创新了农田风蚀防治与地力止损技术和装备系统,创建了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增产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创建“保-养-用”主体技术模式,累计推广9300多万亩,3~5年地力提升0.5个等级以上,玉米、小麦等作物平均增产9.0%~17.1%。促进了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协同提升。
七、草原短尾羊新品种推广应用技术
技术集成示范以来,三年累记推广草原短尾羊126.77万只,累记改良呼伦贝尔羊178.02万只,出栏杂交一代羔羊179.69万只。提供特一级种公羊4.44万只,其中特级种公羊9661只。经产母羊繁殖率由原来的103%提高到110.2%,增加了7.2个百分点,多产羔羊8.47万只。其中草原短尾羊六月龄出栏单位规模每只新增纯收益346.10元,推广改良呼伦贝尔羊六月龄出栏单位规模每只新增纯收益296.82元。新增经济效益60357.37万元。科技应用赋能畜牧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
八、大棚四膜促早延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在常规塑料大棚内增设内二膜和小拱棚膜,将原来种植一大茬或两小茬转变为一年种植两大茬的安全生产模式,提升大棚保温性能,提高早春大棚内温度5℃~8℃,提早两茬作物定植、上市时间5天~10天,延长秋茬番茄、豆角、辣椒等茄果类作物采收期10~15天。结合薄皮甜瓜熊蜂绿色授粉技术,节约劳力2个工时,甜瓜提早成熟2-4天,坐果率达95 %以上,且果实风味、品质均优于生长调节剂点花。早春薄皮甜瓜销售溢价1~2元/公斤,亩增收1000~1300元;秋延后番茄亩产增加15.4~25%,亩增收800~1900元,两茬合计增收1800~3200元,亩均效益突破2万元。
九、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
在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基础上,集成有机培肥精细整地、耐密抗倒高产品种、种子精选二次包衣、增密种植导航播种、滴水出苗齐苗促壮、化控抗逆防倒防衰、水肥分期精准调控、病虫绿色防控、机械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示范推广321.92万亩,项目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975.5公斤。其中,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南珠日河嘎查玉米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1439.40公斤/亩,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南苑村高产攻关田,单产达1421.5公斤/亩,刷新内蒙古东北春玉米区和巴彦淖尔市单产纪录,为提高自治区玉米单产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十、设施番茄菜豆套种高效种植模式
以番茄种植为主茬口,辅以套种菜豆,充分利用设施的空间和时间。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12月初定植,3月中旬采收,5月中旬结束;菜豆2月中旬播种,5月上中旬 采收,6月上旬结束;塑料大棚越夏茬番茄4月末5月初定植,7月上中旬采收,8月中下旬结束;菜豆7月上中旬播种,9月中旬采收,10月上旬结束。该种植模式每667㎡ 比单茬种植番茄增加经济效益 3500—7000元。通过设施番茄套种菜豆的高效种植,丰富了蔬菜种类,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的增产增收。2021年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日光温室冬春茬番茄套种豆角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近年来在赤峰市累计推广4.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7亿元,为高效利用设施,向“设施”要食物提供了技术支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编辑:史偌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