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玲:有机旱作农业创新和领跑者

原标题:农业无尽头 心却有归处——访山西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王娟玲 5月上旬,本是晋中市榆次区西见子村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播种的时节。可今年山西异常干旱,持续高热少雨导致土壤日趋干涸,农民们眼巴巴等着老天下雨,种植大户们更是着急,可越等越旱越是被动,越等越没法播种,让人只能望天无奈长叹。 早已察觉...

来源:山西科技传媒   |   时间:2024年11月26日

聚力蚕桑产业织就新“丝”路

自踏入农业科技领域以来,罗平始终将农民增收放在首位,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诸多成就。2021年,罗平入选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扶贫风采录》,并荣获广西“最美科技特派员”称号。 作为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来宾分院)副院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

来源:蚕桑   |   时间:2024年11月21日

一名“农民消防员”13年的坚守

在村镇公路上疾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颠簸,在赶往民房的着火现场……13年来,青龙满族自治县八道河镇沙河村村民马建宝,驾驶着一辆微型消防车,奔波在义务消防的路上。 “看看,这就是我的‘宝马’,跟着我东跑西颠、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参与救火不下35起了。”马建宝带着记者来到他使用...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   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深耕科研·播种希望

程庆军,1970年2月生,山西昔阳人,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酿造高粱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高粱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改良、育种技术研发应用等工作,在高粱矮秆、高配合力亲本系创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实现高粱机械...

来源:后稷网   |   时间:2024年11月17日

“守边奶奶”尼玛:18万公里巡边路,53载家国情

年轻时的尼玛(翻拍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摄 尼玛老人一家,前排中为尼玛。本报记者张典标摄 尼玛在家门口目送儿子哈达布和去巡边(2020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2021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尼玛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2021年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时间:2024年11月12日

刘国彬:矢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40年

“您好!我是一名生长在陕北、求学于西安的高三学子。今日观看央视《开讲啦》,听到乡音的那一刻,我从心底迸发出无限自豪与感动。” 2019年12月8日,西安高新一中2020届高三(3)班武心悦同学在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二级教授刘国彬的信中写道,&l...

来源:科学网   |   时间:2024年11月9日

助力乡村振兴,用实干书写驻村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素有“北方鱼米之乡”美誉的黑龙江省绥滨县,因水得名,因水而兴,黑龙江、松花江两江夹境而过,这里有一望无际沃野丰田、蔚为壮观的平原电力风景线,还有三江平原面积最大的湿地,宛如镶嵌在祖国东北边陲的璀璨明珠。 54岁的刘浩是鹤岗移动派驻在绥滨县忠仁镇永发村的第一书记,他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   时间:2024年11月5日

庄巧生:给小麦品种“相面”

人物简介 庄巧生(1916年—2022年),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新品种选育与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种业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育成“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8号”等高产抗病冬小麦优良新品种,累计推广约4亿亩。他带头改进育种方法,主编的《中...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4年11月4日

改写杂交稻历史的福建力量

谢华安在原三明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 谢华安在实验室开展试验。 早年谢华安在观察杂交水稻长势。 谢华安与团队成员在田间察看水稻长势。 谢华安(右)与袁隆平在南繁基地探讨水稻育种。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近日,中国种子协会评选出“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

来源:福建日报   |   时间:2024年10月24日

乔雄梧:农药残留领域的璀璨明珠

乔雄梧,博士,研究员,1982年1月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在省农科院从事农药应用和农药残留研究,专长于植物保护—农药残留化学、农药环境化学、微生物农药。2002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成员,香港食物安全...

来源:后稷网   |   时间:2024年10月18日

王彩萍:给 “豆” 装 “芯” 的农科人

“20世纪90年代初,小麦等粮食种植效益有些走下坡路,为增加麦农种植收益,我们开展了利用麦茬复播杂豆课题研究。经作所杂豆育种从零起步,确定选育适宜复播的优良杂豆品种,研究成果经过示范推广获得‘一年双收’的良好效果……”8月15日,王彩萍对记者说,“种子服务于农业,最关键...

来源:村委主任网   |   时间:2024年10月12日

张福耀:一生倾情高粱种

他从事高粱遗传育种研究工作49年,在高粱异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研究,高粱无融合生殖研究,酿酒专用高粱、饲草高粱、甜高粱新品种选育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49年如一日,执着追求,矢志不渝,一刻也不停歇地奔波在科研的道路上,对高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长期从事高粱遗传育种,并...

时间:2024年10月11日

寇晓燕:散发光和热,温暖身边人

又是一年丰收季,一师十团十三连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合作社标准化大棚里一派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寇晓燕正带领社员们采摘丰收的瓜果。 2013年,十团出台政策扶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寇晓燕向团场提出,联合32名职工创办锦绣家园果蔬种植合作社,共同发展设施农业。2015年,寇晓燕筹集资...

来源:兵团日报   |   时间:2024年10月9日

每周一在自家屋顶升国旗 这位八旬老人坚持了32年

在重庆市江北区复盛镇,80岁的张廷福老人,从1992年开始,每周一都会在自家屋顶升起国旗,这样的“仪式感”,他已经坚持了整整32年。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张廷福老人召集一家人聚在一起,庄严地升起了国旗。 从1992年在家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32年来的每个周一清晨,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闷热的酷暑,80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时间:2024年10月6日

朱广兰:一个人带富一群人

眼下,十三师黄田农场生产的丝瓜大量成熟,每天天刚亮,该场五连职工朱广兰就到自家大棚里采摘丝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她的脸上。 “丝瓜采摘期长达半年,种植效益不错。”看着青翠饱满的丝瓜挂满藤蔓,朱广兰声音洪亮地说,“这段时间,我们正琢磨建设采摘园、发展乡村旅游的事儿,以进一步提高大伙儿的收...

来源:兵团日报   |   时间:2024年9月25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 扎根麦田助增产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年9月18日

刘媛媛:用歌声唱响乡村发展故事

当我唱出这些歌词的时候, 我感觉自己不仅用声音在唱, 更是把这几年来的感触和感情唱进去了, 那些村村寨寨的往事在那一刻涌上心头, 真的就像在诉说一件事。 一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由于父母所在部队的援疆任务,6岁时又跟随他们去了新疆。从西南边陲的风花雪月,到西北边疆的大漠风光,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磨炼了我的意志...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   时间:2024年9月2日

杨作仁:将棉花科研成果写在天山南北

7月的新疆,骄阳似火,碧空如洗。一望无际的棉花苗随着微风的拂动,翻起一轮又一轮的绿波。眼下,正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期,一个个饱满的棉桃已挂上枝头。 杨作仁 头顶烈阳,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中青科协”)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助理杨作仁正在棉花田地里辛勤开展调研工作,他不顾额头流...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   时间:2024年8月26日

山西大宁程红剑:退役不褪色 履职显担当

他,出身于普通的农村家庭,17岁投身军营,19岁回乡创业,38岁挑起村干部的重任……从“人民子弟兵”到“人民勤务员”,初心未改,多年来用实干展现了一名党员的职责与担当。 他,就是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三多乡楼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程红剑。 真心实意帮民富 程红剑于1996年至1998...

来源: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   |   时间:2024年7月30日

李锁:毛家峪乡村振兴领跑人

李锁,男,汉族,1964年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副镇长,毛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2020最美退役军人。200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白手起家,把昔日的贫困山村打造成享有盛名的“北方旅游第一村”。 1982年,李锁入伍,1986年复员回乡后,在镇上安排了工作,...

来源:中国农村网   |   时间:2024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