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科院陈晨——“猪”事的奋斗者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稳定市场供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为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生猪创新团队的一员,陈晨在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不忘初心,“豕”志不渝,在猪遗传育种领域不断探索,坚守着对生猪事业的追求。
扎根农村,助力精准脱贫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要指示。陈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投身脱贫攻坚战。2015年4月,还未成家的陈晨向单位主动请缨,来到桂东县沙田镇胜利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面对村里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陈晨在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尊重市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种促养、以养肥种、种养平衡”的发展理念,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启动了水、电、路、讯、房和环境整治六大基础项目建设,发展了朝天椒、金丝红鲤、黄桃和湘南黄牛四大支柱产业,帮助村里新建了肉牛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厂和光伏电站,不仅带动了贫困户稳定脱贫,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有了持续增收的能力。
短短两年时间,胜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兴了、支部强了、村庄美了、人心善了。由于出色的完成扶贫工作,陈晨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专项记功奖励。
2013年,陈晨从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第二年他便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畜牧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陈晨深知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他常说:“科研既要‘顶天’,做前沿的基础研究;也要‘立地’,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针对湖南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他带领团队在种质资源保护、关键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攻关。精准解析了湖南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破解了保种群家系结构不清的难题;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威胁,他以活体保种为基础,开展地方猪异地分散保种,采集、制作、冷冻保存精液、卵母细胞、体细胞等遗传材料6.6万余份,创建了“保种场(保护区)+异地分散+基因库”的高效保种体系,高效推进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作为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省级指导专家,陈晨带领团队开展湖南地方猪种质资源面上普查和性能测定,构建了包含生理生化、脏器指数、基础解剖、胴体性能、肌肉品质、指纹图谱等144项指标的宁乡猪表型及基因组特征数据库,解析不同发育时期宁乡猪脂肪形成调控网络,创建一种与猪肉滴水损失相关的检测方法,为地方猪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20年,陈晨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的“湘沙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以科技创新助推种业振兴。
服务产业,守护百姓“肉篮子”
2018年10月,我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对于养猪人来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陈晨第一时间奔赴郴州各县市区养殖场(户)、屠宰场、冷库冻库、动物防疫站、无害化处理中心、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点场所,开展非洲猪瘟排查和防控指导工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先后赴常德、益阳、湘潭、衡阳等8个市州,在技术培训、生产资料需求、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协调,推动企业复工和生猪复产。
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产业,陈晨深入养殖一线,积极推广种猪的保种、选育、性能测定等技术,指导多家企业成功创建了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和国家地方猪保种场,有力推动了企业育种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他带领团队依托湖南省种猪性能测定站,开展了多批次地方猪、培育新品种和配套系的生产性能测定,创建了集体尺体重、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肌肉品质等为一体的种猪性能综合评价体系,为来自埃塞俄比亚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国内外、省内外同行提供现场技术交流和技能培训,服务行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陈晨始终坚守科研初心,不断取得新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8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主持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5篇(SCI收录13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编写专著4部,发布实施标准规程4项;获“长沙·中国隆平芯谷”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百姓,只有让农民真正受益,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陈晨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践行袁隆平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技创新精神,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