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东:写下中国小麦育种史光辉篇章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有“麦痴”院士之称。他带领团队选育的“济麦”家族4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推广6亿亩。其中,“济麦22”是近50年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在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了光辉篇章,为华夏粮仓装满中国粮贡献了“济麦”力量。
立志“为天下人谋食”
赵振东1942年出生于山东武城,那时农村贫穷落后,“饿”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赵振东最初的梦想就是能让大家吃饱饭,立志“为天下人谋食”。抱着这一信念,赵振东报考了南京农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最艰苦的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任农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15年。在新疆,赵振东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军垦战士的教育,受到了兵团精神的熏陶,锻炼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意志,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他曾说:“种了15年麦子和棒子,积累了生产经验,这可是金不换的15年啊!”
在兵团农场做技术推广时,农作物良种繁育和推广是重要工作。但令人满意的优良品种很少,赵振东就萌生了自己选育新品种的想法。1984年,赵振东调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没有资历,没有科研成果,更没有现成的育种经验,赵振东凭着多年的农田实践和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小麦育种之旅。
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赵振东是在小麦育种道路上永不停步的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为了在田间直接测验小麦品质和硬度,赵振东的门牙咬坏了三次。即使是在试验条件改善以后,他还是改不了用牙咬测硬度的习惯,因为用牙咬比用仪器更节省时间。
1999年,赵振东育成了第一个小麦品种——“济麦17”,它改变了我国面包小麦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也是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超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中国农科院庄巧生院士称赞该品种是“中国优质小麦的开路先锋”。一次次漫长的选育,一次次成功的突破,他又带领团队相继于2001年、2003年育成了面条专用小麦品种“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品种“济麦20”,促使小麦品质从专用型向兼用型转变,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小麦育种创新之路。
“高产、优质、广适”是赵振东一直坚持的育种理念。他要培育更高产、更广适的小麦品种,向着“超高产”的目标进发。赵振东团队通过建立小麦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2006年成功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济麦22”。“济麦22”缔造了多个传奇:亩产789.9公斤,曾占山东小麦的半壁江山;创造了当年我国一年两熟小麦的高产纪录;连续12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以其为亲本选育的审定品种200余个……
有人问赵振东:“你怎么能育出这么多、这么好的优质麦种?有什么诀窍吗?”他笑着说:“哪有什么诀窍,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在选育“济南17”的过程中,既缺少亲本材料,也没有检测手段,当时强筋育种在国内还是全新领域,可以说是“无经验、无材料、无经费”。在这样的条件下,赵振东成立品质育种课题组,带领两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切从零开始。他们大胆引进国外的优质品种,采用中国同纬度的优质材料进行农艺性状改良。他们从成千上万份材料中筛选、杂交,前后做了上千个组合,却常常是品质好点了,产量又下去了;产量上来了,品质又下去了。经过数不清的失败,终于找到了一个优质亲本“临汾5064”,与丰产性较好的“鲁麦13”进行杂交,其后代继承了双亲的优点:既优质又高产!这才育成了第一个面包优质小麦“济南17”。
充满激情的领头人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赵振东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从不搞单打独斗。他常说:“千里马是跑出来的,年轻人要在竞争中成长。”他寄语团队成员要“有想法”,要“苦中干”,要求大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勉励年轻人迅速成长。赵振东率领的科研团队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优秀创新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团队中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最年轻的当时还不到40岁。
赵振东是位充满激情的领头人,他常说:“麦品如人品。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怕寒;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为了筛选抗寒性好的小麦,即使天寒地冻,也会看到他跪在麦田里,双手刨开覆盖的积雪,细心观察每一株麦苗的生长状态,有时一蹲就是半天。每年小麦灌浆的重要时期,越是温度高,他往地里跑的次数越多,头顶烈日在地里做耐热鉴定,只为筛选耐热性好的品种。他热爱学习,善于思考,随身的包里常带着小卡片,有什么新想法新思路都随时记下来。
作为农业科学家,赵振东十分朴实,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三水”专家:早晨一身露水,雨天一身雨水,夏天一身汗水。他下基层穿着打扮和农民一样,累了就往地头上一坐,跟农民朋友们聊天,说的也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一见到地里干活的农民,他总是亲切地走上前,询问种植品种的表现以及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因此,赵振东朋友很多,从兵团的老战友到老院士、老领导,从基层种子站站长到普通的农民兄弟,但他最好的朋友依然是优良小麦品种。
育种“责任大于天”
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赵振东始终把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作为加强政治修养的一门必修课,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其中关于发展山东省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以及提升作物大面积单产等建议得到省领导重视和批示。
赵振东始终关心青年科研人员和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通过报告会、田间党课、录制视频等方式,用亲身实例为他们答疑解惑。每年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赵振东都会到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小麦试验田里面,开设“田间课堂”,为年轻的育种人传授育种经验,手把手地教给他们田间观察、选育小麦的关键指标,帮助年轻人更快地成长,为小麦育种培养储备更多的青年人才。
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解读,赵振东用“责任”二字作了概括。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是责任。责任在肩,时不我待。作为一位育种人,永远不能忘记国家粮食安全,要时刻牢记农民增产增收,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育种‘责任大于天’。”
“爹娘给了我生命,党和国家给我了工作的生命,我工作的生命就是小麦,为小麦活着。”“科研创新无止境,只有保证种源安全和自主可控,才能把14亿人的饭碗端牢端稳。”虽然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赵振东依然在做一名“麦田守望者”,继续做小麦育种世界里的追梦人。(山东侨报)
【编辑: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