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2024-03-30 18:40 来源:山东省农科院
来源:山东省农科院  2024-03-30 18:40
字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3月23日,由我院主办的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济南召开,院党委书记梁金光主持会议并致辞,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滕双兴,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勇,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单位的领导专家70余人参会。

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赵振东,长江学者、西南大学陈新平教授和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出席并作学术报告,同时对中心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粱金光对省发改委等省直有关部门及兄弟单位长期以来对山东省农科院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介绍了我院的发展现状。希望中心共建单位继续深化合作、携手并进,在学科布局、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开创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局面,共同培育和打造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滕双兴充分肯定了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平台为黄淮海区域粮食增产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对中心发展提出要求。指出要坚持以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为基点,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抓好科研创新。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合作,让成果落到田间地头,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院副院长、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开昌作了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中心的建设运行情况及科研创新、服务产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学术研讨会上,许为钢、陈新平和赖锦盛分别作了题为“小麦株型改良与高产生理育种”“中国磷肥战略研究”和“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来自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200余人同时在线听取报告。

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前身为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山东省农科院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等13家科研院所、高校和3家企业共同建设运行,2021年通过优化整合评价,更名为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立足黄淮冬麦区北片和黄淮海夏玉米区,面向全国,聚焦“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中亟需解决的育种技术效率低、突破性种质和品种匮乏、小麦玉米两熟丰产潜力挖掘不充分等关键问题,突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小麦、夏玉米的生产水平,形成覆盖黄淮海小麦玉米主产区产学研教推一体化的产业创新联盟。

2018年以来,中心突破了小麦赤霉病、玉米单倍体高效育种等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相应研究结果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或省级科技奖励9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497件,育成小麦玉米新品种121个,创建小麦玉米周年丰产高效技术和一次性施肥技术体系模式4套,累计推广5.58亿亩。中心育成的“济麦”“山农”“烟农”等系列小麦品种在黄淮冬麦区北片市场占有率约85.1%,育成的“登海”“鲁单”“豫单”等系列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市场占有率达27.8%,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山东省农科院)

【编辑:史偌霖】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