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4-15 00:27 来源:联合日报
来源:联合日报  2024-04-15 00:27
字体:

作为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已成为当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产业发展的热点。我国农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持续推进,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作用,植保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正不断提高。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深思。近日,在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山东农业机械学会、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泰山科技论坛开幕式暨2024年首期泰山科技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共探农业领域发展新趋势。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着力点。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核是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机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苑严伟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体特征、以颠覆性创新为技术特征、以多要素渗透融合为配置特征、以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为结构特征、以数智化和绿色化转型为形态特征。

同时,就发展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会专家共同认为,新质生产力对农机装备制造业意义深远,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发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大众完全可以对农机制造乃至未来农业的蓬勃发展给予足够的信心。

给农机装上“智慧大脑”

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农业科技的集成和大规模应用重要载体,在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效果显著,为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已成为当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产业发展的热点。

据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展,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保有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总动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农业机械主要总量指标已位于世界前列,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

无人机播种、精准打药机器人、水肥一体化……曾经科幻片里的镜头已纷纷成为现实,传统的“铁犁牛耕”到如今的“金戈铁骑”,农机装备正催生出高质高效新动能。“例如我们研发的牵引式棉田残膜回收机能够实现90%以上的收净率和极低的含杂率,以及研发中的残膜回收机器人,未来将实现效果突出和价格低廉,解决好地膜泛用带来的严重污染。”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教授陈学庚以农田残膜治理为例讲解了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意义和新的研究进展。

同时,海南大学二级教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杨然兵指出,虽然近几年农机智能化快速发展,但由于农田地块小、整合度不高,农机使用成本高等因素,农机的应用率仍有待提升。“以马铃薯产业为例,虽然我国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已经实现国际领先,但我国马铃薯的播种机械化率仍在40%左右,收获机械化率在30%左右。”

对此,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中国农机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苑严伟认为可以从建立农机应用示范区和设置相应的补贴政策入手。不少地区借力政策提高了农机的接受度,提高了农户对农机的自发需求,达到了农机手上车操作前先打开app查看农情地况,农民找农机手先询问是否能看到漏播率和农药利用率等数据。

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迈进

去年,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取得了不凡成绩,农业生产急需的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以及智能化领域的一批关键短板机具成功研制并加快部署生产一线,一些地方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产业链韧性进一步增强,农机装备正加快向“大中小型兼备、绿色高效智能一体”迈进。

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机智能制造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在本次泰山科技论坛上,与会专家们从加强顶层设计、加速相关产业融合、完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破题思路,助力打造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高地。

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苑严伟建议可以通过田埂硬化、提升农田平整度等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为机械作业提供有力支持。

在加速产业融合方面,杨然兵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高度融合的生产力,因此对智能生产装备领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集成化发展。应注重开发综合管理软件,将播种、生长管理和收获等技术融合,实现全过程提升。

在完善支撑体系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成良建议通过完善大型作物表型收集平台、5G农田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成像、农机具新型传感器等装备完成作物性状信息采集,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撑,为农机装备的应用奠定基础。(联合日报)

【编辑:史偌霖】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