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农民 为旱地玉米高产“撑起腰杆”
——访山西省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中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当一个个农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解决时,他比谁都高兴——他就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中东。作为耕耘“三农”的科技工作者,他奔走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让科技护航农业生产,为旱地玉米高产“撑起腰杆”。
为了乡亲们的“一句话”
玉米是山西第一大粮食作物,每年播种2700万亩以上,几乎占了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然而,“十年九春旱”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玉米的正常播种、出苗及苗期生长。地膜覆盖作为抗御“春旱”最有效措施,多年来在山西乃至华北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尤其是春旱频发区的粮食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覆膜种植方式的放苗投工大、出苗不齐全、播种速度慢、地膜回收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
“什么时候能不用放苗就好了!”老乡的一句话,让张中东萌生了新的想法——把农民从放苗投工中解放出来。
2012年,张中东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行业项目“主要农作物抗御季节性干旱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开始进行专题研究。
“膜上打孔容易板结阻塞,那就考虑膜外种植。”张中东另辟蹊径,经过连续三年试验,他与团队成员论证了“膜上”与“膜侧”两种种植方法,分析了土壤、温度、水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集成了玉米膜侧播种综合高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铺膜垄形成弓形、不开沟铺膜、玉米开沟种在地膜两侧、肥料施于种子外侧、播后重镇压等,在玉米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彻底把农民从放苗投工中解放了出来,而且要具有苗齐苗全、节省地膜25%、残膜易于回收等优势。
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技术路线图有了,如何破解产业机械化难题?张中东又一次大胆突破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机械。他说:“不能实现机械化的技术就相当于一项‘死技术’,注定无法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为了使该项技术能推广到生产中,张中东决定“外行人”做“内行事”,自己试着做一台机器。他根据技术需求,先做对应配件,然后到地里试,合适就固定,不合适就重新设计。“外行做机械全靠实践。”张中东感叹道,研制过程中他常常跟在拖拉机后面跑,仔细观察每一个部件的作业情况,边作业边调整,哪有问题就停下来改进,经过无数次试验,才将机器的每一个部件固定下来。
2014年4月,玉米膜侧播种机终于研制成功,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稳产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成为国内首台玉米膜侧播种机,真正体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
“说实话,膜侧播种技术并不是新技术,20年前该技术的切入点是产量,因没有配套的机械,而没有得以推广应用。如今这项技术针对的是放苗难问题,且实现了机械化,因此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用句流行的话来说,这也叫问题导向。”张中东解释道。
“以前,我的800亩地放苗雇人至少要花2万块,近几年用了这个机器,不仅放苗的成本省了不少,而且出苗率及整齐度也比以往高得多,根据增产情况每亩地至少又能多收100块,800亩地就能多收8万,这样算下来,仅仅改变了种植模式,我就能多收10万块。”繁峙县种粮大户梁长青喜悦地分享道。
更为可喜的是,近年该技术在陕西、内蒙古、山西寿阳县等地推广时发现,膜侧播种的玉米由于气生根发达,部分地区在生长中后期遭遇大风暴雨的极端天气情况下,表现出了极强的抗倒伏性,而且不早衰,产量比膜上打孔种植提高10%以上,这为膜侧播种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动力。
“让农民说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更难。一项好的实用的技术不是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农民用出来的,技术好不好是农民说了算,农民最有发言权。”张中东感叹道,“山西60%的耕地无灌溉条件,膜侧播种技术是具有十分广阔的用武之地,它将会面向全国推广,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农民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
农业问题错综复杂,所有的技术都应建立在实验或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对于无法确定或不确定答案的问题,张中东总是先针对性的开展试验研究,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推理判断,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玉米分蘖是玉米生长中常见的现象,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咨询有关分蘖去留的问题。查阅资料后他发现,去与留的说法都大多是建立在推断或经验基础上,专门进行试验研究的论文却查不到。
针对这一情况,张中东与课题组成员先后用三年时间在忻州、五台、原平等地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分析分蘖对主茎生长发育以及分蘖对主茎果穗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影响的表现及数据研究,课题组发现大部分分蘖会在玉米生长后期自行枯萎,小部分未枯萎的分蘖不仅会影响主茎发育,还会增加主茎果穗粒重。进而,课题组得出分蘖应保留、不宜去掉的结论。这一定论颠覆了农民传统观念,告别了多年来打分蘖的习惯。
野鸡啄害玉米苗也是山区春季玉米生长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为此,张中东多次专程赶赴受灾较重的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下黄彩村在地图中查看地区实地调查危害状况,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经过对不同地理位置、玉米受野鸡危害程度展开调查,摸清了野鸡危害玉米规律,为农户“把脉问诊”提出了使用驱鸟器、用“福克”种衣剂包衣等应对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民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张中东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省,累计下乡400余次。
这就是张中东,一个将农民的事儿视为己任,默默无闻在玉米地耕耘研究、服务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的故事是千万农业科技人员心系“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缩影,更是投身“强国复兴有我”实践的生动写照,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书写农业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山西科技传媒)
【编辑: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