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火灾事故再敲警钟:破除形式主义

2025-04-13 09:04
   2025-04-13 09:04
字体:

2025年4月8日,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某养老院突发重大火灾事故,造成20人遇难。这场悲剧不仅撕开了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的漏洞,更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安全领域长期存在的形式主义痼疾。从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到应急管理部现场督导,看似严厉的追责机制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系统性矛盾——安全检查流于表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管理责任主体虚化等问题亟待破局。单位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安全检查浮在面上,穷应付,走过场、做样子、搞形式等问题。 

(一)、形式主义之殇:事故背后的安全管理深层症结

1. “纸面整改”与“运动式检查”的恶性循环。隆化养老院火灾并非孤例。2023年河南安阳厂房火灾、2022年湖南长沙自建房倒塌等事故中,均发现监管部门曾下达整改通知书却未追踪落实。这种“检查—整改—再检查”的循环模式,本质是将安全管理异化为台账达标运动。某地消防部门统计显示,80%的隐患整改报告存在虚构痕迹,部分单位甚至采用“检查前突击布置、检查后恢复原状”的策略应对监管。

2. 专业能力空心化:从“外行管内行”到“无人可管”。某涉事养老院暴露的消防设施失效、逃生通道堵塞等问题,直接指向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缺失。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安全保卫部门中持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者不足5%,县市级应急管理部门专业技术岗位空编率高达30%。某高校保卫处30名员工中仅2人具备消防管理资质,却要统筹4万师生安全,折射出公共安全领域“无人可用”的困境。

3. 责任体系模糊:从“九龙治水”到“无人担责”。当前安全管理呈现“多头管理、权责分散”特征。以养老机构为例,民政部门管资质审批、消防部门管设施验收、卫健部门管日常运营,看似严密的分工实则导致监管盲区。2021年国务院督查发现,某市养老院三年内接受12个部门检查178次,但电气线路老化等基础隐患始终未解决,暴露出“检查者不担责、担责者不专业”的制度缺陷。

(二)、结构性矛盾: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样本透视   

1. 人力配置失衡:多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规定,按在校生千分之三至六的比例配备专职保卫人员。以某4万人高校为例,30名正式安全保卫干部需覆盖消防、治安、交通、政保等18类职责,人均管理半径超过5万平方米。200名外包保安中,90%未接受过系统应急培训,形成“数量庞大但效能低下”的畸形结构。

2. 管理层级错位:行政思维主导下的安全决策。高校安保部门负责人多由后勤或行政干部转任,缺乏风险管理专业背景。某“双一流”大学安保处长坦言:“我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上级检查,真正的风险研判依赖第三方公司。”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格局,导致安全管理停留于“买设备、贴标语”的浅层投入,难以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3. 技术应用滞后: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安全盲区。尽管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已广泛用于高校管理,但安全领域应用仍显不足。某高校投资千万元建设智能安防系统,却因缺乏专业分析人员,导致火灾预警误报率高达40%。技术工具与人才能力的割裂,使得“科技兴安”战略难以落地。

(三)、破局之道:构建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

1. 安全人才筑基:打造专业化安全队伍:推动高校开设“应急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实施“安全工程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输送万名持证人才。建立安全岗位特殊津贴制度,专业技术职称单列评审通道,增强职业吸引力。

2. 构建“四位一体”责任体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层层压实责任,狠抓整改落实,强化风险防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要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盯紧看牢本行业领域重大风险,重大隐患拉出单子、盯住整改,重大危险源落实包保责任,推动安全关口前移。必须将安全工作纳入干部业绩和单位考核 ,“一票否决”要纳入单位年初工作计划中。

3. 制度重构:压实全生命周期责任:学校及人员密集场所应配备安全总监并实行垂直管理,赋予安全总监直接向主管部门报告权,实行“一票否决”制,破解“管业务不管安全”顽疾。建立隐患“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终身追责”制度,对形式主义检查实施“回溯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经验启示:从“合规性监管”到“预防性治理”。德国《公共安全法》要求万人以上机构必须配备由安全工程师、心理学家组成的风险管理团队;新加坡推行“安全文化积分制”,将单位安全表现与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挂钩;日本建立“防灾士”认证体系,全国3%人口持有应急救护资质。山西省农科院从2014年开始,各基层单位全部组建应急志愿队。从这些实践表明,公共安全治理需超越“事后追责”思维,转向“全民参与、全程管控、全域覆盖”的韧性体系建设。(晋闻乾和)

【编辑:史文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
隆化火灾事故再敲警钟:破除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