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何以长成新主体

——看四川省宣汉县家庭农场发展历程

2025-07-31 09:17
   2025-07-31 09:17
字体:

“培育好家庭农场,是盘活山区农业资源,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四川省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农经站副站长王显和说,作为达州市第一个诞生家庭农场的县,宣汉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培育,目前共收录入库的家庭农场共3078家,各级示范场464家。

家庭农场往往是从小农户起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然后注册并不断壮大,不少家庭农场在当地已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忽视的新型经营主体。这个成长过程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培育环境。作为川东北典型的山区县,宣汉县在家庭农场成长环境的营造上值得借鉴。

王显和说,山区县的小农户无论经济实力和市场驾驭能力都较弱,要让他们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必须鼓励他们抱团取暖,走联合发展的路径;同时,受山区基础条件差及经营成本高的局限,须鼓励他们多渠道拓展,扬长避短,并大胆走出去学习取经,开阔视野。

力推“头雁”计划,开拓农场主视野

自2022年起,宣汉县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实施方案,每年度都要遴选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去国内著名农业高校参加学习培训。“尽管每期须自己承担数千元费用,但大家还是踊跃报名参加。”王显和说。

去年,宣汉县华园种植家庭农场主郭彦华参加了“头雁”计划,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学习结束,她又花了20多天走访了其他同学创办的经营主体,从种植技术到经营理念,对她的启发都很大。实际效果是,她那50余亩的柑橘园,去年一丰产就盈利20余万元。

郭彦华原本在县城开了一家卖墙布的商铺。年迈的母亲执意要回农村生活,她只好跟随母亲回到农村。因母亲养的鸡破坏邻近的庄稼,使她横下心:干脆把周围的地租过来。

那是2017年。从最初30余亩,到后来50余亩,再到120余亩。从1000余株柑橘,到后来增加了几十株桃子、几十株李子、几十株梨子、几十株枇杷,以及少量杏子、樱桃和无花果。50亩果园成型,她增加了70亩粮油,春季种油菜,秋季种水稻、玉米。

华园种植家庭农场注册于2018年。郭彦华主要是为了陪伴母亲,压根儿就没放多少心思在农场上。果树长了六七年,早该到丰产期了,她却一直不让结;夏天,果园里的草比人高了她也不除;她索性在里面放养了一些猪、鸡、鸭、鹅。总之,她做的是懒人庄稼。

直到参加“头雁”计划培训以后,她才意识到,幸好她做的是懒人庄稼!她懂得了好的土壤才能结出好果子,走绿色、生态、有机精品果路线胜过急于求成的大众化路线;她还懂得了舍弃小利才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更大收获,8年树龄的果树也控制在每株50斤左右。

她的桃李梨以及枇杷樱桃无花果都送人吃,送人是为了给她的柑橘打广告,让人春夏来现场感受,并预订秋天的柑橘。于是,5万斤柑橘全部被稳定的回头客上门抢购了。

鼓励社会化服务,做大种粮油的利润

“鼓励有一定数量农机的家庭农场主对外从事社会化服务,既可以提升他们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又可以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使其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王显和说,家庭农场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使全县25%小农户实现了合作经营。

位于普光镇石垭村的刘德种植家庭农场,成立于2017年,多年来一直由刘德夫妇辛勤经营,尽管中途经历了许多辛酸和曲折,但自对外开展社会化服务以来,农场经营利润逐年增长,预计今年可实现利润六七十万元。“这在前几年根本无法想象。”刘德感慨地说。

刘德原在广东开饭店,2017年返乡从事农业。当年,他流转了90余亩地,拿出了30余亩给一个西瓜专业户,其余的地,便跟着人家学种西瓜。“种西瓜是学会了,但人家赚了钱,我却亏了。”刘德说,因他那几十亩地靠近河边,被水淹了大半,亏了10多万元。

第二年,种西瓜的人走了,他将那30余亩改种草莓,邻近河边的地种玉米,结果玉米还是被淹了,幸好有草莓赚了点,拉通虽然没亏,但也没赚。再一年,刘德将基地扩大到200亩,虽然邻近河边的玉米还是被淹了,但因其他地方都还好,所以拉通赚了12万元。

2020年,刘德利用手里的钱购买了2台大型拖拉机和1台无人机还有1台收割机,在首先保障自己耕种防收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服务,他发现社会化服务有利可图,几乎可以跟他那200亩地的收益差不多,于是坚定了社会化服务道路。接着,他又添了部分农机。

接下来几年,刘德稳扎稳打,对外社会化服务面积越来越大。去年,他总共赚了50多万元,其中社会化服务占了一半。“今年,我退出了部分种植面积,以农机社会化服务入股到达川区一个1300亩的种植基地,初步估计,仅这一块便可增加收入20余万元。”

组建家庭农场联盟,抱团发展聚合力

2021年,宣汉县成立了家庭农场发展联盟,旨在金融服务、农资采购、农机共享、市场互通等方面抱团取暖。“这一联动式架构,标志着家庭农场从单打独斗向链式发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高效迈进。”王显和说,联盟成立至今共吸纳了1256个家庭农场加入。

位于君塘镇的海平种植家庭农场,场主桂刚是联盟理事长。桂刚的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不仅是全县最早成立的家庭农场之一,而且运行至今,又在家庭农场基础上衍生出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桂花米业有限公司,年总体营业额达5000余万元,利润300余万元。

桂刚2010年大学毕业,在福建从事农资销售几年,2014年回乡与家人一起从事农业。发展至今,他的家庭农场在大鱼池村、平等村和松岩村共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油菜和水稻。正常情况下,800余亩可纯赚四五十万元。“加上政策补贴相当不错了。”桂刚说。

因桂刚想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2015年,他成立了宣汉县桂花米业有限公司,大米日加工能力达300余吨。“以此能力满负荷运行,可满足4万亩水稻的加工。”桂刚说,实际上每天只加工了几十吨,解决了1万亩左右水稻加工。大米加工年利润就达200余万元。

在实践中,桂刚同样认识到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他成立的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各类农机20余台套。其耕种防收服务能力达到2万亩,但实际服务面积只有1万亩。粮食烘干服务能力能达到1万亩,但实际只服务了5000余亩。还有足够发挥空间。

家庭农场发展联盟,为桂刚等家庭农场主整合资源,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供了更大舞台。据统计,几年来,发展联盟共为31个粮油种植、20余个生猪养殖的家庭农场提供了物资采购服务,共为101个家庭农场争取到3900余万元贷款融资。内部成员年均增收超22%。

【编辑:史文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
小农户何以长成新主体——看四川省宣汉县家庭农场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