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秋粮,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定盘星”,其丰歉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全局。
然而,9月以来,河南、安徽、山东等多地遭遇持续阴雨的严峻考验。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秋收面临重重困难,压茬推进的秋种亦充满风险。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科技成为保障秋收的“稳定器”。
科技赋能,效率倍增。履带式收割机等智能农机的广泛应用,成为泥泞“战场”上的“尖兵利刃”;烘干设备的高效运转,牢牢守护粮食的质量安全;气象预警精准发力,为农事活动提供“智慧大脑”,指引着科学应对的方向。
当前,这场秋收保卫战,不仅是对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更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次实战检验。目前,河南全省秋粮作物已收获超九成,河北秋收进度八成半,全国秋收平均进度近七成,多个粮食主产区正争分夺秒推进秋收。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使得国际粮食市场波谲云诡。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点,已然到了必须转变的关键时刻。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向更加倚重科技创新驱动,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实践表明,科技对于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至关重要。此次应对连阴雨,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粮食烘干设备、仓储设施等方面储备不足的短板。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趋势,必须加快补齐沟渠连通、烘干仓储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筑牢坚实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犹如给农田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为抗灾夺产筑牢“基本盘”。当暴雨来袭,洪水能迅速排出,避免农田积水成灾;在抗旱保收上,滴灌、喷灌等配套设施能确保作物茁壮成长。各地应加快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速度,同步建设数字农田,构建“建管用”一体化机制,深化实践“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抢秋粮、保秋播,风雨虽急,但希望已在田间悄然生长。当科技之光穿透阴雨的阴霾,我们坚信,“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能够端牢。
【编辑: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