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根、扎捆、装箱……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巴达村的蔬菜种植大棚,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十几名村民忙着采收小油菜,种植户李广栋将刚采好的蔬菜装车,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天小油菜的价格是每斤2.2元,这个一亩地的大棚能采收5000斤,除去人工成本,净赚一万元左右。”李广栋一边算账一边介绍,早上采收的蔬菜下午五点就能运往市场。拥有12年种植经验的他,如今已是村里的种植带头人。

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王文霞摄
“今年我种了14棚小油菜,目前还有6棚待采收。再过半个月,这茬菜就全部收完了。”李广栋计划着接下来的生产安排,“我自己没有温室,就在多巴镇玉拉村租了4个棚,继续种植小油菜和菠菜。”
今年,李广栋不仅新建了7座大棚,还通过电商平台将蔬菜销往四川、云南等地。在他的带动下,巴达村从事蔬菜种植的村民从最初的3户发展到11户,形成了“四季有菜、错峰上市”的产销模式。这一转变得益于巴达村地处农业主产区的天然优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九年前,村民们开始从传统粮食种植转向经济效益更高的蔬菜种植。

李广栋和韩发兴查看菠菜长势。王文霞摄
如今的巴达村,连片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翠绿蔬菜生机勃勃。村里还注重提升蔬菜品质与品牌影响力,统一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让巴达村的蔬菜凭借新鲜、优质的口碑,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站稳了脚跟。
“我们巴达村主要种植油菜、菠菜、上海青、油麦菜等,像李广栋这样的种植大户将近有20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村已经建成了占地400多亩温室大棚。”巴达村党支部书记韩发兴说,通过蔬菜产业,去年全村带动户均增收20000多元,解决了200多名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蔬菜产业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远眺巴达村。王文霞摄
巴达村的实践,是湟中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湟中区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特色蔬菜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已建成千亩以上设施基地3个、百亩以上34个,设施温室种植面积达1.2万亩;依托产业园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智慧中枢+片区联动”格局,撬动社会资本3300万元建成塑料大棚1100座,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质效同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走向科学高效的设施农业,从零星分布的小菜地发展为连片成规模的种植基地,湟中区正以蔬菜产业为抓手,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编辑:史文明】


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