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三夏”机收减损一线观察(3)

2025-06-20 15:48 来源:
来源:   2025-06-20 15:48
字体:

减损还能从何处挖潜?

多位专家表示,极端天气频发条件下,实现小麦生产减损增效,要从农机配置、操作培训、田间服务等多个环节协同发力,构建全程管控、多措并举的全链条减损体系。

2025年6月12日,收割机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双碑乡西良村麦田里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推广应用先进农机、优化在用收割机结构,对机收减损至关重要。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有不少人使用横轴流、低喂入量的收割机,这种收割机与纵轴流、大喂入量的高效低损收割机相比,作业效率、作业质量都有一定差距,这是机收减损挖潜的重要方向。

受访基层专家建议,用足用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等政策,引导农民购置应用高效低损收获机械;因地制宜确立相关机收技术指标,持续组织农机专家对机手进行减损培训。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三夏”期间常出现极端天气,地面湿度大、农作物过熟、过干、倒伏等因素也会影响机手作业,造成机收损失率偏高。

2025年6月5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仲山镇,收割机将收获的小麦装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粮食储藏与减损团队负责人龚魁杰表示,小麦适期收获,对于充分发挥品种产能、降低机收损失尤为重要;同时,要加强清理、烘干等环节的服务指导。

故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立燕建议,通过加装损失率监测传感器、推广北斗导航自动驾驶、建立“气象+农情”预警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机收减损管理服务。

此外,多地通过新建烘干塔、升级改造高标准粮仓等方式,在收储环节进一步减少损失,让更多“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

 

【编辑:史文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
让更多“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三夏”机收减损一线观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