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正过万重山——看重庆如何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3)
二
山为地之屏障。但辩证地看,山,尤其是平行岭谷,也是造就多样环境、多元资源的母体——纵横的山谷中,朝云暮雨、多雾少霜,加之重庆纬度较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各色作物或在河谷平坝,或在中高山地,总能找到适合生长的一方水土。形象地说,一条条山谷就是一个个立体的宝库。
山水云雾寓于产业,幻化出一串串明珠: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潼南柠檬、梁平柚……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山更比一山精彩。
“重庆立体气候明显,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告诉记者,重庆正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欲达成这一目标,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技术革新缺一不可,其载体则是集群、园区这一类具有产业集中、主体集聚、要素集约等特点的融合平台。
一碗重庆小面,关联着小麦种植、面粉加工、调味品生产制作等庞大的产业链条。位于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的重庆市小面产业园正上演着重庆小面从街头贩卖到工业化生产的华丽转身。大渡口区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苏武斌介绍,重庆目前小面门店约8.4万家,年产值超400亿元。每销售1亿元小面,其小面佐料能带动农产品销售近2000吨,这无疑是“连一带二促三”的新增长点。
自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建成使用,井谷元、辣来主义、馨可元、红九九等食品企业纷纷入驻。大渡口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小面产业办专职主任李晓丹介绍,重庆小面产业园形成覆盖小面主料、辅料、调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打造集原料制备、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及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2023年,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快消品产业全年实现营收50.8亿元,同比增长109%。过去,重庆小面的年产值主要来源于线下门店,往后,一碗小面引发的产业热潮将实现线上线下全面开花。
按产业分,重庆已经成功创建了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涵盖了柠檬、荣昌猪、柑橘、榨菜、脆李、麦制品和蔬菜7大类特色农产品。分地域看,重庆创建了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实现了涉农区县全覆盖。具体到乡村两级,重庆在累计创建3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同时,还聚力打造了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产村深度融合、带农增收显著的示范村镇。
走进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榨菜种植基地,小小的青菜头经过冬天的蛰伏,破土而出,一垄垄青菜绵延铺展。拥有120多年历史的涪陵榨菜,从最初长江两岸百姓餐桌上的佐餐小食,逐渐成为“国民下饭菜”。“涪陵青菜头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3万亩、产量180万吨以上。”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伟说,榨菜已发展成为涪陵乃至重庆全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的雄起离不开现代产业园的支撑。重庆市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城区北岸,覆盖李渡、江北、百胜、珍溪4个镇街、80个村(社区)、6万余户农户、23万人,幅员面积50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7万亩。产业园按照“一城”(中国榨菜城)、“一线”(长江沿岸主产线)、“三区”(科技核心区、鲜销量产区、传统农耕区)、“多板块”的空间布局,已建成“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
要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需要科技利器这个轮子持续不断的动能供给。涪陵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代富荣介绍,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以“科创+”为引领,涪陵建成“国家蔬菜改良中心涪陵榨菜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28个创新研发平台,投资3000万元建成涪陵榨菜产品技术创新研究院,全面提升了产学研能力。
在这些园区平台之上,各类企业或作领军,或当链主,或加速成长。重庆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出台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黄金十条政策”,在用地、用能、物流和通关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极大释放了企业活力,加速了千亿级特色生态产业的培育。
从江津区先锋镇绣庄村7社鹤山坪东面坡望去,周边集中了2万亩花椒种植基地,亩产鲜花椒750公斤以上,这些花椒树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比以前种植传统粮油作物高10倍以上的种植收益。
重庆市江津区丰源花椒有限公司的展示柜上,陈列着干花椒、保鲜花椒、花椒油、花椒原浆油、花椒精油、花椒芳香油等系列产品。公司总经理杨华忠介绍,2022年,公司流转了500亩花椒基地作为出口花椒产品原料基地。目前,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江津区花椒首席专家团队成员、高级农艺师曾维友说,“江津花椒”出口单列税号已获国务院批准,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唯一出口保鲜花椒的地区。
“千亿级”不仅是规模量级目标,也内蕴着对产业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奉节的茶山上,“轨道+公路”两栖农用车可以远程操控、自动巡航;江津的果园里,履带式电动多功能无人农机动力平台及系列适配装备,支撑起生产管护的全程机械化无人作业;荣昌区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中,专注中小养殖场的智慧畜牧综合服务平台,让智能环控、精准饲喂、健康识别、数字屠宰等一系列充满智慧感、科技范的现代养殖技术大展拳脚。
【编辑:史偌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