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绿色超级工程的时空细节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以南。漫漫黄沙中曾穿行高僧法显和玄奘,也曾留下马可·波罗东游的身影,还有斯文·赫定等探险家、商队和使团在此经历生死考验。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是中国人治沙的最新成就。通过从时空维度梳理的数据、细节,可以为这一绿色超级工程“画像”:
3046公里——这是绿带周长。从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感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河南、三个江苏或浙江、四个重庆、五个宁夏。
46年——这是耗费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生。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包括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开启大规模荒漠化治理进程,这是新中国大规模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先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数十万人在16000多个日夜搏斗沙海,堪称当代“愚公移山”。
7000万亩——这是植绿面积。40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相当于3个北京市或7个上海市的面积。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年向前移动100多米的纪录,治理难度很大。
为什么要耗费如此之巨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锁住沙漠?
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人们长期饱受风沙肆虐之苦。而且,威胁并不只是眼前,东面相邻的库姆塔格沙漠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风险。一旦两大沙漠“牵手”,将更大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
风驱赶着沙,沙又改变着河。夏季沙漠附近高山融化雪水形成季节性洪水是主因,而风推沙动导致河水时常“无所适从”也是一个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近80%的沙总是在流动,不围起来,绿洲堪忧,家园堪忧。
此外,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域分布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是北方风沙活动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沙尘源区。每年春季,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的沙尘进入河西走廊后,叠加来自瓜州、玉门等戈壁地区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沙尘,在河西走廊“狭管效应”作用下向东迁移,进而影响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因此这里也是京津冀沙尘暴的国内主要起源地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将有效阻止沙漠继续向外移动。”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这不仅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宇清教授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脆弱。围绕沙漠建设生态屏障形成的生境斑块、廊道,可为荒漠地区的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育和迁徙条件。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座谈会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被列为“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当年底,依托“三北”工程,已有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建成,剩下约285公里的空白区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上,而且所处区域水资源匮乏,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
集中攻坚、补齐“缺口”的时刻到了。
2024年7月,包括“一圈二区三线”总体布局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通过论证,与其配套的资金、用水、用地等“九条措施”出台,突出以系统集成措施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人力物力财力得以集中,区域联防联治全面推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的消息一经报道就引起关注和热议。中国人保卫家园、防治荒漠化的壮举再次让世界瞩目。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瓦莱丽·希基表示,中国的治沙故事是一个展现如何更好发展的典范,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未来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这是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编辑:史文明】
Tags:#塔克拉玛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