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沙和谐新起点
有人说,沙漠是自然的产物,在地球上存在了千百万年。渺小的人类永远无法将其消灭,只有谋求共存。
也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推动了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沙化面积将收缩,无需人工干预,只待大自然“自我修复”即可。
这就引发了关于人与沙关系的几个思考——
问题一:除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还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是否都有必要“锁边”?
专家的答案是,不一定。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是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则是固定、半固定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基本上较为固定、不会外扩对周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沙漠,不需要锁边。”高鑫认为。
张宇清提醒,即使针对流动沙漠,也不能机械照搬塔克拉玛干沙漠用生态屏障锁边的方式。不同沙漠有各自的气候条件、地理特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适合生长的梭梭、红柳等植物,以及能够开发的沙产业,不一定适合其他地方,坚持因地制宜至关重要。
问题二: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终极目的,是不是要“让沙漠变绿洲”?
答案是否定的。
卢琦说,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目的在于防治沙害、变害为利,而不是要人为消灭沙漠——那是不可能的。
“荒漠和荒漠化是不同概念。”他说,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物圈生态平衡不可或缺。而荒漠化则主要针对的是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他解释说,荒漠化防治不是要“人定胜天”改造塔克拉玛干、撒哈拉这样地质演化时期形成的原生沙漠,而恰恰是要按不同类型荒漠的形成、发育规律,保护其生态系统原生性、完整性,宜沙则沙,减少人类干扰,保护无可替代的荒漠生物多样性。
对荒漠化、沙化土地,则要因害设防、积极治理、适度利用,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气候变化及工农业扩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围起来只是为了不让其继续移动或减缓其移动速度,避免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大的危害。
问题三: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被围了起来,治沙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
答案也是否定的。
“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屏障锁边‘合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张宇清说,新栽种下的梭梭等植物初期要浇水管护,多年来种下的部分植物也需要科学抚育才能发挥生态功能。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85公里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只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果。新疆南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未来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巩固好“绿进沙退”的好局面。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朱立东介绍,除了成功实现的“南锁”,新疆还将在调研掌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点基础上,围绕“东扩、北增、西护、中阻”战线协同发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沙源不扩散。
措施包括:对沙漠东缘库姆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绿色廊道,增加防护植被宽度,防止两大沙漠合龙;对沙漠北缘通过引洪灌溉加强胡杨林保护修复,建设防风固沙林网、林草带增绿;对沙漠西缘加强农田防护林网、果园防风固沙能力建设;对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及和田河、克里雅河等实施生物治沙、工程固沙、林草湿保护修复,保护好公路线、河岸线。
针对可能出现诸如不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而导致沙化加剧、无序开垦和撂荒造成土壤风蚀、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等问题,专家认为,应对这些问题既要靠科技进步,也要发扬传统优秀治沙精神,坚持人沙和谐共生理念。
从大禹治水破解水患到南水北调配置中国水资源,再到“三北”防护林拦阻风沙,中国人总是以坚韧而富有想象力的大手笔,实现定国安邦、安居乐业、延续文明。未来,人与沙的故事将继续精彩讲述。
【编辑:史文明】
Tags:#塔克拉玛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