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5)

2024-12-31 01:03 来源:
来源:   2024-12-31 01:03
字体:

沙里淘金

1984年,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具有预见性地提出沙产业构想,旨在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而光、热、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通过“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达到“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的目的。40年后,一条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的沙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延伸。

43岁的麦麦提·麦提赛伊迪曾经觉得,沙子是他这辈子最想远离的东西。1个月多前,他却主动申请从村里承包了700亩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

他家所在的民丰县是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治沙,当地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把国有未利用土地划转村集体管理,村里再把地承包给农户。

政府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通电、供水、修路等,农户只需平整沙地、铺设滴灌带,就能种上红柳、梭梭、红枣、沙枣等沙生植物。

“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用水量都不大。”麦麦提·麦提赛伊迪说,“去年收获800公斤鲜大芸,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新包下700亩地,种完后四五年就能收获。”大芸也叫肉苁蓉,多年生沙生植物,有较高药用价值。

“治沙见效益,才能更长久。”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说,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41.2万亩沙地,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嘎嘎甜!能带走吗?”不久前,潘展乐、张雨霏、李雯雯等奥运冠军来到阿克苏地区红旗坡丰庆园苹果示范园体验摘苹果。在这里,冰糖心苹果坐专列、乘专机发往各地。苹果、红枣、核桃……在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造林中,超过六成是经济林,既能防风沙,又结出了致富果。

从硕果累累的阿克苏苹果林,到遍地花开的于田县玫瑰花基地,再到新疆杨、红柳、西梅交错而立的麦盖提县生态林,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红火,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等产业发展。

甚至,农业产业链已从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闻不断引发关注:沙漠养出珍珠贝、10万尾“海鲜”“定居”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还成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重镇,环塔克拉玛干地区是重点建设区域,正陆续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光伏治沙项目。

在县域发展层面,一些沙区县已经在进行全面布局,向沙漠要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三面环沙的县城,麦盖提县规划从2024年到2030年,通过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任务,把县域发展空间从344.55万亩增加至631.43万亩,发展空间扩大约83%。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全球机制项目官员姜佑昌说,中国在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其他项目提供成功借鉴,也通过共享技术、提供金融支持以及促进南南合作,展示了大规模创新解决方案的能量。

【编辑:史文明】

Tags:#塔克拉玛干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
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