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3)

2024-12-31 01:03 来源:
来源:   2024-12-31 01:03
字体:

“难中之难”与“艰中之艰”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

难在何处?

气候极旱——

这里是欧亚大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南向的印度洋、西向的大西洋、东向的太平洋以及北向的北冰洋的水汽都难以到达,加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金山等高原或山系阻隔,年降水量仅约5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可谓一处巨大的“抽湿机”。极旱条件下自然植被稀少,防护林种植与后期管护成本超高。     

风力极强——

塔克拉玛干区域绿洲防护缺口大多是我国著名风口,也是流沙入侵和沙丘活化的易发生区。一些风口地区平均大风日数高达200多天,年平均风速每秒8.6米(约为31公里/小时)。据林草部门监测,沙漠年均3级风以上的天数为291天,年均沙尘日145.6天。

沙粒极细——

这里的沙以细腻著称,细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到。在强风推动下,细沙漫天飞扬,沙漠不断扩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移动沙丘众多,流动沙漠面积达25.84万平方公里,超过整个沙漠面积的76%。当地人说,沙丘一夜之间能移动几十米,最高的沙丘有200多米,相当于100层楼高。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人们常常感受其肃杀之气。既有唐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的严酷,也有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荒凉。甚至,辉煌的文明也随风而逝。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猜测,丝路重镇楼兰古国的消失就与沙漠不断移动、扩张侵袭有关。

古往今来,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而当地人与风沙的抗争从未停止——

位于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策勒县,曾经因为风沙侵袭被迫3次搬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沙一度逼到距离县城仅1.5公里处。上世纪80年代初,借着“三北”工程的推进,策勒县再次向风沙“宣战”,种树植绿保卫家园。

但是沙魔不会轻易退场。当地干部回忆,每次大风过后,当年新栽种的树木几乎会被流沙埋没,需要人工挖沙抢救。几乎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费3年、栽种3次以上。

无论再难,人们也从未放弃。他们投身家园保卫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家园的连接地带护绿增绿。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总体上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南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对防沙治沙的财力、物力及科技配套支撑不足。”陈亚宁说,此次合围成功,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的,殊为不易。

【编辑:史文明】

Tags:#塔克拉玛干

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文章!
塔克拉玛干的奇迹:绿锁流沙(3)